從滿目瘡痍到生機勃發,對口援建的草坡鄉如今正展現新貌,廢墟上拔地而起的一座座嶄新應用橡膠支座建筑,見證了人的愛心與責任。
2008年8月初,正式對口支援汶川縣草坡鄉災后恢復重建。曾被稱為“生命孤島”的草坡鄉,是汶川縣恢復重建難度最大、環境最艱險、地質條件非常復雜的一個鄉。原草坡鄉小學,在地震后也徹底成為危房。重建工作中,如何才能建造震不垮的學校,讓孩子們能安心上學?前方工作組為此絞盡腦汁。
恰在此時,與許多企業和群眾一樣,衡水成碩工程橡膠有限公司熱心援助災區,主動向前方工作組表示,愿意無償捐贈一批價值不菲的橡膠隔震墊產品,幫助草坡鄉小學的建設。這一先進的隔震技術由此進入工作組的視野。
事實上,人對橡膠隔震墊并不陌生。在市區陵海路38號,有一座8層住宅樓,貌不驚人,卻是我國第一幢橡膠支座隔震樓,是當年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基地隔震住宅樓。除此之外,應用橡膠隔震技術的建筑還有南澳大橋、星河大廈、物館及個別住宅樓等。
作為橡膠隔震技術的支持者,中國抗震技術權威、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委員周福霖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安裝橡膠支座是要把地震和上層建筑隔開。當地震發生時,讓建筑在橡膠墊上滑動而減少震動,以柔克剛,既能隔震,又不影響承載力。使用這種隔震技術的房屋好像“在海上漂的船”,加了隔震層后,來自下面的震動不會使房子倒塌。
面對這一先進的隔震技術,前方工作組經過反復周詳考慮,下了決心:“質量第一,安全至上。不求最快,但求最好!把這一技術率先應用到我市的援建工程中去!”
建設抗震“不倒屋”,是援建工作組的共同心愿。建筑隔震技術的推廣應用,可在地震發生時最大程度保障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福災區。草坡鄉中心小學、衛生院、綜合文化站等成為廣東省援建項目中率先使用“隔震墊”技術的建筑物。上述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全部榮獲2009年“四川省結構優質工程獎”。
在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等機構的技術支持下成碩的隔震產品,已廣泛應用在災區多個援建工程中。廣州、東莞等地援建的汶川縣第一幼兒園、第二小學、汶川縣疾控中心、七盤溝拆遷安置小區,四川映秀鎮中心衛生院、四川省平武中醫院等諸多項目建設,也都使用了成碩的隔震墊,所有項目的合同金額總計達2500多萬元。
去年12月初,省委書記汪洋同志檢查汶川災后重建工程時對我省援建項目運用隔震墊等抗震技術十分滿意。廣州、東莞援建工作組的同志也對成碩隔震產品給予了充分肯定。廣州對口援建工作組前期設計部部長徐明貴博士表示:“隔震橡膠支座技術的應用,隔震橡膠支座的優點保障提升了災區建筑的結構安全,省委、省政府領導對此給予高度肯定。同時,援建項目還起到了非常好的宣傳示范作用,隔震橡膠支座引起了社會各界和中央、省等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這一影響是更為深遠的。”